ERP系統 & MES 生產管理系統
10萬用戶實施案例,ERP 系統實現微信、銷售、庫存、生產、財務、人資、辦公等一體化管理
倉庫進出貨,是最常規的倉管操作。在沒有管理系統之前,倉管只負責“進”和“出”,登記物料名字,數量等信息。在管理系統下,為了成本核算和追溯,就必須加上一些附加信息,比如“進”來自哪里,“出”到哪里去。
所以,物料的“進”和“出”就要分成四個部分:
- 生產入庫 — 來自生產計劃的入庫
- 采購入庫 — 來自采購計劃的入庫
- 領用 — 給員工的
- 出貨 — 給客戶的
憑單采購入庫
顧名思義就是采購的入庫。標準的采購流程是:請購,下發供應商,采購入庫。采購入庫是倉管的操作,但跟采購部息息相關。
同樣的,采購入庫一定要憑單操作。單就是采購單或者送貨單。采購單是由采購部生成的,也可以支持條碼,當然條碼不是必須的。下面是一張采購單的例子。
總之,采購入庫一定要依據采購計劃,不能接受不明不白的入庫。
進入采購頁面做采購入庫
采購入庫操作不是在物料頁面,而是在采購頁面。
同樣的,在采購入庫時可以用前面采購部生成的帶條形碼的采購單(要求供應商在送貨時必須帶單過來)。當然,如果沒有采購單的話,就必須在采購頁面的表格內選擇需要入庫的采購計劃。最終,采購入庫的對話框如下圖所示。
相比于生產入庫,采購入庫的內容要復雜一些。主要多出兩方面:
- 采購價格。默認情況下,對話框中單價框內填寫的是采購指定的價格。如果沒有指定的話,可以在采購收貨時指定價格(通常不要這么做)。
- 不合格數量。采購收貨之前必須做入庫檢測。最終由倉管填寫是否含有不合格物料以及它們的原因(可自定義,可多選)。不合格數量不會被計入庫存,只用于統計不良率。
然后必須要人工清點物料數量,修改“合格數量”,并完成入庫。為什么要清點?雖然系統會自動計算剩余的入庫量(可以分批入庫,每次都會計算剩余量),實際入庫時不一定匹配對話框內的數量。
下發供應商之后才能入庫
采購必須遵守標準的采購流程,即在采購單下發之后才能做采購入庫。如下圖。
圖中紅色的“未分配”,意思是該采購計劃還沒有分配給某個供應商,即還沒有向某個供應商采購,自然不會入庫。但圖中,如果顯示了供應商的名字,即表示已經向此供應商采購了。
如何看采購的欠料多少?
倉管關心的是,供應商還有多少沒交貨(采購員同樣關心)。
如上圖,注意到有一列叫“數量 | 入庫”,分別表示計劃數量和累計入庫數量,兩者相減就是欠料數量。另一種方法是,當送貨數量滿足時,采購計劃會消失。也就是說,采購頁面的表格里有的,都是欠料的。
入庫數量多于計劃數量怎么辦?
默 認情況下,采購入庫一定小于等于計劃數量(能少不能多),否則就是超計劃。但實際情況要復雜一些,特別是采購小件且批量比較大的(比如五金類標準件),數量 常常會多一點。這時候,你需要在“系統設置”里,調整一項“采購入庫時,是否允許超出計劃數量”。如果允許的話,系統不會檢查你的入庫數量,需要人工判 斷。
入庫數量少于計劃數量怎么辦?
還是前面的案例,如果采購數量少于計劃數量,但人為認定可以完成工單了。如上圖,在“合格數量”左側有個勾選框“結束工單”,當勾選它時,無論完成數量是否達到計劃數量,該工單都會被強制結束。
采購入庫全部完成后…
當生產入庫累計達到計劃數量,或者強制“結束工單”后,采購項從采購頁面的表格內消失,代表此工單完成。當然,該工單還是能查詢到的。常見的方法是使用“已完成的生產/采購計劃”頁面內查找它。
錯誤操作入庫,回退
進入物料頁面,查找物料的名字。點擊左側的查看按鈕(眼睛圖標按鈕)。
退回操作包含了一系列的“倒退”:采購計劃會重新出現,庫存量降低(相當于從倉庫里又拿出來到現場了)。
2016-03-17
[…] 入庫操作 — 來自采購 […]
2016-03-15
[…] 入庫操作 — 來自采購 […]
2016-02-07
[…] 詳情請見這里。 […]